沙窝会议,张国焘提名九人进入中央政治局,毛主席断然拒绝

2022-12-14 10:10:00

沙窝会议上,张国焘打着“坚决提拔工农干部”的幌子,提出从自己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中选拔出九人进入中央政治局。

当时,中央政治局委员一共才八个人,张国焘的心思昭然若揭。

会议一时陷入僵局。

后来,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·斯诺在采访毛泽东时问道:

“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?”

毛泽东答:“1935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,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,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。”

沙窝会议“枪杆子指挥党”

早在沙窝会议之前,张国焘就十分不满,试图用“枪杆子指挥党”,“审查”党中央的领导。

遵义会议后,张国焘便不同意选举结果,认为会议组织不合法。

他的借口是,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仅有6名,未达到党章所规定的半数以上。

这便埋下了沙窝会议提名九人进入中央政治局的“祸根”。

其实,就此情况,杨尚昆曾在回忆录里写道:

“当时,因为被战事所分割,一部分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不可能到会,但是到会的人员还是占多数的。”

张国焘却借题发挥,在沙窝会议上大做文章。

会前,张国焘直接拟了一份名单,像是“最后通牒”似的,交给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傅钟,命令他拿着名单去找张闻天。

这份名单中,张国焘注明了哪些人进中委、哪些人进政治局,把党中央的领导班子“安排”得明明白白。

张闻天拿到名单后一筹莫展,只好来找毛泽东商量。

虽然张国焘早已赤裸裸地挟兵挑衅,可此次“狮子大张口”还是使众人震惊。

毛泽东万般无奈地说:“中委可以增加几个,政治局不能增加那么多。”

8月3日,张闻天下发召开沙窝会议的通知,张国焘暗自思忖,筹谋着他的计划。

会议上,一是讨论确定两军会合后的形势和任务,二是吸收红四方面军干部参加中央工作。

对于张国焘的质疑,张闻天耐心地一一解答,并重申了遵义会议的结论:

“没有粉碎敌人第五次‘围剿’,主要原因是军事路线上的错误,经遵义会议已经得到了纠正。”

张国焘却置若罔闻,质疑起了中央:

“中央的政治路线可能是错的,或是共产国际错了,也可能是我们执行错了,时移世易,我们必须做出改变。”

众人无法赞同他的观点,还是耐心地听着。

“苏维埃运动失败的事实是无法否认的,我们不能不从中央政治问题上找原因。”

毛泽东用简单的一句话便回答了他的提议,参会者们表示赞同。

“中央路线正确与否,不能只由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来决定,而是应该全党共同参与。”

张国焘见理论站不住脚,又无人赞同他的意见,便话锋一转,开始研究组织任命问题。

事前,张闻天与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商量过最终方案,双方都表示没有异议。

但正当张闻天以为,自己只是“走个过场”宣读结果时,张国焘却突然变卦。

“六大的精神之一就是坚决提拔工农干部,这是我们党的组织路线。”

说着,他从怀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人员名单,说:“我认为,在坚决提拔工农干部方面还可以多提几个人嘛!”

说罢,张国焘拿着名单,逐个介绍。

毛泽东坚定地说:“本来按照党章规定,政治局是不能决定中委,正是因为现在特殊情况才特殊处理的。”

张国焘见毛泽东神情严肃,言语坚定,一时间语塞。

“我们现在准备提拔的这些干部,是很慎重的,其他优秀的四方面军干部可以吸收到各军事、政治领导机关工作嘛!”毛泽东说。

见毛泽东的语气稍有缓和,张国焘又开始得寸进尺:

“所以我的意见是名单的这些同志都到政治局嘛,这样也算提拔工农干部,他们又可以学习领导的工作。”

会议气氛一时间降到了冰点。

虽说张国焘名单里的人大多数都是党的忠诚干部,但也能看出他想在政治局形成多数以此控制党中央的目的。

为了团结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,中央作了有限的让步,最后决定陈昌浩、周纯全进政治局,陈昌浩兼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。

后来,中央书记处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:“欲求张国焘与四方面军共同北上,必须采取忍耐方针,因此除了坚持党的路线以外,其余均作让步。”

因此,毛泽东认为与张国焘的斗争,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。

这时,共产党的敌人不是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队,也不是雪山与沼泽,而是战尘郁郁、杀气腾腾的张国焘。

两军会师后“嫌隙”产生

其实在沙窝会议之前,张国焘对于红一方面军有过一段“短暂的尊重”。

两方会师之前,张国焘便与陈昌浩、徐向前研究红一方面军的“战斗力”。

陈昌浩建议把“欢迎三十万中央红军”作为宣传口号,徐向前不同意他的说法。

“他们一路打过来,战斗伤亡、非战斗减员一定非常严重,不可能这么多了。”徐向前说。

陈昌浩反问:“那写多少为好?”

徐向前一时答不上来。

张国焘说:“中央红军是老大哥,比我们多五倍是肯定的。在毛裕镇咱们只有六万人,现在发展到了八万人,按五倍计算他们应该在四十万以上,三十万算是留有余地了。”

6月中旬,红一、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在夹金山会师。

前往两河口途中,毛泽东看到了红四方面军张贴的标语:欢迎三十万中央红军。

毛泽东问一旁的红四方面军干部:“你们怎么知道中央红军有三十万?”

干部答曰:“根据张主席的公式推算出来的。”

在红四方面军和川陕根据地,指战员称张国焘为“张主席”,这个称呼也预示了后来张国焘另立“中央”的结局。

25日下午,张国焘一行赶到抚边,见到了中央领导人。

所有的政治局委员一字排开,冒着大雨等待着,连病中的周恩来、王稼祥也来了。

这足以展现了中央领导班子的尊重与礼遇。

张国焘抵达后,与中央领导人一一握手、拥抱。

时过境迁,大家感慨万千,纷纷流下激动的泪水。

随后,张国焘在欢迎仪式上声情并茂地说:

“我代表四方面军全体同志,向党中央致敬!今后我们要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,去战斗,去奋进!”

这时的张国焘对中央军是有些“崇拜”的,可后来他发现自己的想象“破灭”了。

会师时,张国焘见到了久闻大名的中央红军。

他本以为这是一支雄赳赳气昂昂的部队,没想到见面以后才发现,中央红军无论从装备服装、还是身体状态,都远远不如自己的红四方面军。

张国焘“嫌弃”的中央红军,在离开中央苏区后走了8个多月,打了许多恶仗,人困马乏,部队减员很多。

因为经历了太多场战斗,枪支弹药锐减,衣着也破破烂烂的,补丁更是五颜六色。

领导干部的形象也“堪忧”,有的披着藏族群众的毛坎肩,远看就像个破口袋。

反观红四方面军,本身就在物质条件较好的四川通南巴地区驻扎,刚离开根据地一个月,仗打得也不多,自然军容整齐些。

除此之外,他们还有很多“囤粮”,腊肉、香肠吃都吃不完。

张国焘没有意识到这支部队身经百战,只顾着嗤之以鼻:

这是那支令国民党军魂飞魄散的红军部队吗?

这支困倦疲乏的部队究竟有多少人?

这支摇摇欲坠的部队还有多少战斗力?

可以说张国焘对中央红军的偏见就此开始,也就产生了沙窝会议上拥兵自重,“审查”党中央班子之举了。

四处打探后“胸有成竹”

沙窝会议时,张国焘对中央红军的战斗力可以算是了如指掌。

事实上,在此之前他是拿不准的。

双方会师后,红一方面军始终保持搜索前进的战斗态势,部队分散在不同的地点,人员很难盘点清楚。

于是,张国焘准备找几个老熟人打探一下。

周恩来,中央军委副主席,“军事方面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”。

“周恩来是最了解各军情况的人,先找周恩来问问!”张国焘在心中盘算着。

二人关系并不算好,张国焘是唯一一个让性情温和的周恩来拍桌子叫板的人。

南昌起义时,时间紧任务重,可张国焘偏偏挑着这个时候蛮不讲理,对中央的命令一拖再拖,周恩来急得直拍桌子。

多年后,周恩来谈起此事说道:“拍桌子这个举动,是我平生仅有的一次。”

虽说二人有过不愉快的经历,可为了打探中央红军的实力,张国焘还是硬着头皮找到了周恩来。

他们先是寒暄了几句,感叹上一次见面还是南昌起义,一晃8年过去了。

“8年前,咱们的部队也被打得七零八落,现在中央红军情况怎样?”

张国焘借着南昌起义的话题,开始打探减员情况。

周恩来此时还没发觉异样,说:“那时人都打光了,现在部队还在。”

张国焘开门见山地问:“你们现在还有多少人?”

周恩来警惕地反问道:“你们有多少人?”

张国焘说:“十万人。”

其实,在张国焘打探军情之前,周恩来就了解过红四方面军的实际兵力。

面对张国焘的谎言,周恩来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他。

张国焘发现在周恩来这里套不出话,反而自己的“家底儿”被掏个空,悻悻地走了。

随后,憨厚的朱老总被张国焘“盯”上了。

朱德与张国焘也是在南昌起义期间认识的,不过二人只是交往并不深,所以朱德对他并未戒备。

张国焘还是沿用之前的套路,客套几句便开始直奔主题。

“你们还有多少人?”张国焘问。

憨厚老实的朱老总如实相告:“一方面军过去是一个巨人,现在全身的肉都掉完了,只剩下一副骨架子了。”

张国焘追问道:“什么意思?骨架子是什么?”

朱德耐心地解释道:“兵没有了,只剩下骨干了。全军总数也就1万多人,其中挂彩的、生病的太多了,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了。”

一万多人?张国焘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这个数字,刨根问底地盘问朱老总。

“没错,林彪的第一军团人数最多,约为3500人……”

老实的朱老总,竟然给张国焘逐一盘点中央红军的兵力构成情况、炮弹数量等。

“红一、红四方面军力量之比竟为一比八!”

他心中一阵窃喜,早已听不进去朱老总后面的话了……

后来,朱德懊悔万分,在他的自传里“检讨”自己:

“在中央苏区的时候,还不知道他(张国焘)究竟是怎样的人,确实有些老同志对他的印象不好,但谁也没有说过他的坏话。”

告别朱德后,张国焘脑海里全是身体矫健、精神饱满的红四方面军,对比“老弱病残”的中央红军,他顿时觉得自己可以一手遮天了。

李德曾形容道:“张国焘处处摆出一副主人的架势。”

自此以后,张国焘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,傲慢不逊,狂妄自负,竟然在沙窝会议上试图用“枪杆子指挥党”。

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。

一切向前走,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;

走得再远、走到再光辉的未来,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。”

参考文献:

长征路上毛泽东巧用心理战镇住张国焘_孙果达毛泽东与张国焘的几次特殊相遇_葛占菊雪山下红军喜相逢和草地行张国焘闹分裂_石仲泉从懋功到延安——毛泽东与张国焘之间的较量_张家康长征期间张国焘分裂事件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启示_苏若群懋功会师后张闻天对张国焘的预言一一应验_张家康也谈长征中毛泽东与张国焘的关系_李佑新王震同志谈毛泽东、任弼时、贺龙和张国焘_萧一平


海外微信红包充值 https://www.cvpka.com/p/wei-xin-chong-zhi/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Copyright© 2015-2020 瑶海生活网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