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-01-23 09:51:02
财富管理“最后一公里”,谁是优秀的引路人?首届新浪财经·金麒麟最佳投资顾问评选重磅开启,火热报名中~~点击查看>>
如果我们说“没有任何民族比中国人更懂酱油”,会有多少人反对呢?
根据史料记载,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和食用酱的国家,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使用肉类、鱼类发酵而成的“醢”。
到了宋代,酱油已出现在文献中。《山家清供》中记载道“韭叶嫩者,用姜丝、酱油、滴醋拌食”,被认为是最早使用“酱油”两字的文献。
现在,全球80%的酱油销量都集中在东亚,而14亿人口的中国更是毫无疑问的酱油消费第一大国,全球最大的酱油生产企业海天味业也诞生在中国。
但有趣的是,因为一则短视频,我们全国上下却对酱油出现了巨大的争议。
争论的核心问题,最初是海天味业究竟有没有在国内外搞“双标”,此后又变成了酱油里到底该不该出现添加剂。
面对质疑,海天味业三次发文澄清,然后换来了A股市场上的三根阴线,三天累计跌幅超过12%。
关于添加剂的问题,不少专家都已经发表过看法了,只能说见仁见智,消费者心里有自己的一杆秤。
而我们今天来谈谈,这个全球酱油巨头在这样的危机之后,未来的发展可能是怎样的。
目前仍然有3300亿市值的海天味业,这三天里已跌掉了将近400亿的市值,巧合的是,400亿刚好差不多是如今中炬高新(239亿)和千禾味业(163亿)的市值总和。
中炬高新旗下的酱油品牌即厨邦美味鲜,千禾味业的品牌就是千禾酱油,相信大家在挑选酱油时都有些印象。
作为酱油行业在A股中的第二和第三,仅仅从资本市场给出的估值我们就能看出,海天味业在酱油领域的“统治力”。
而放眼整个酱油行业,除了这两家之外,也就还有一个李锦记,就构成了目前国内酱油的头部矩阵。
因此,海天味业在行业内究竟有哪些优势,其实就只需和这几家企业比。
先来看几家公司酱油的产销情况。
上图的数据都来自于公司的2021年年报,海天和千禾的都是酱油的数据,而中炬高新仅披露了整个调味料的数据,没有单独的酱油数据,只能看个大概。
可以发现,在销量和销量的绝对值上,海天味业是千禾味业的近10倍,是中炬高新的差不多5倍,规模优势是巨大的。
从同比的数据则可以看出,海天酱油的产销仍然保持着稳定增长,库存也得到了有效化解,最为健康。更重要的是,这样的销售情况已经保持了多年。
千禾虽然产销增长较快,但库存上也出现了更大的增长,而中炬高新更是产销同步下滑,库存还在增长,可以说压力不小。
在这背后,是海天味业作为一家企业,有着领先同行的经营能力。
同样是21年财报的数据,海天味业在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上遥遥领先,销售费用率仅有千禾味业的1/4,管理费用率也都至少比竞争对手少了一倍。
这里也可以看出,千禾味业作为后起之秀,目前仍然在销售端花了血本,这也和公司产销总量同步大增对应了起来。
至于中炬高新,只能说是毫无亮点了,除了研发费用率略高出0.25个百分点,几乎全面落后于海天味业。
海天味业在费用率上为何能如此高效?这或许要归功于公司的最大护城河,庞大而密集的经销商体系。
包括茅台在内的不少消费品牌,其实都非常依赖这一点。
海天官网写着一句话:有人烟处,必有海天。
海天的销售网络不仅发展得最早,并且100%覆盖了中国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,在中国内陆省份中,90%的省份销售都已过亿。
2021年财报显示,公司94%的销售收入都来自于经销商,而截至2022年上半年,海天味业的经销商数量为7147家。
而同期,千禾味业的经销商数量是1903家,中炬高新也刚刚超过1800家。
考虑到先发优势及此前的口碑优势,海天在经销商中早已牢牢建立起了自己的壁垒,随着酱油市场的趋于饱和,让后来者很难找到追赶的突破口。
仅仅几个简单的数据,我们就能明白,为何机构们在选择消费股时,从来没有忽视海天味业。
从舆论的反应来看,这次“海克斯科技”事件,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海天酱油的口碑,一部分消费者可能会转而尝试其他品牌。
然而,精明的经销商们会不会有所动作,才是影响海天“霸权”的主要因素。
在媒体采访中,有经销商就表示:“网络上主要影响的是年轻一代,但消费者还是以中年群体为主。”
有一个切身体会就是,在有些地方的超市里,你可能根本找不到其他品牌的酱油,但一定有海天的。这就是经销商的作用。
更不用说在餐厅、预制菜等领域,酱油的选择权甚至都不在消费者手里。
包括海天在内的各大酱油品牌,都有自己的无添加酱油产品,在消费者认清楚这一点后,竞争又将回到各大品牌硬实力的较量上。
不过,有一个数字已经反映出,海天味业以及整个酱油行业的日子并不算好过。
无论是毛利润还是净利率,在这两年开始已经出现了见顶的现象。
此前可能是因为酱油市场饱和以及业内竞争的加剧,而如今当然是因为大家开始过紧日子,对消费越来越精打细算了。
强如茅台,现在也敌不过大环境的变化,这两天也是止不住地跌。对所有消费类企业来说,扛过这段苦日子可能都会是首要目标。
最后,海天味业的添加剂之争,更像是大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一次认知升级,怎么说都算是件好事。
如果通过这一次的争议,能够让全国人民对于健康饮食有了更深的认知,更关注食品添加剂,那么对于整个食品消费行业来说,不如说是一次产品健康化、高端化的契机。
这或许就是建设健康中国上的必经之路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