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单元编排的两个例题是有层次的。从数据信息的来源看,例1的数据存在于教材的情境图里,是已经确定的,学生可以从教科书里获取;例2的数据存在于学生身上,是不确定的,需要通过调查才能获取。从记录信息的方法看,例1的分类简单,符号也简单;例2则比较多样,分的类多,记录方式多,可用的符号也多。从回答问题看,例1只要说出数据就够了,例2还要对数据作些简单分析才能说清楚。
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情境,鼓励他们提出问题,指导学生合理分类,放手让他们独立进行统计活动,经历统计全过程。
例1是小学数学第一道教学统计的例题。教材适当把起点放低一些,便于全体学生都进入统计学习。例题呈现一幅校园情境图,里面有学生、有教师;有人在看书、有人在下棋、有人在做游戏。教材安排以下步骤进行教学。
鼓励学生提出问题,引发统计动机。
人们为什么统计?是为了解决问题。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,统计活动应该由问题引发。
二年级数学上册
二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题大全
五年级上册数学书
加法的笔算法则:
①相同数位要对齐;②从个位加起;③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,就要向前一位进1。
减法的笔算法则:
①相同数位要对齐;②从个位减起;③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,就从前一位退1当10,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。
加法的验算:(不要忘了写“验算”两字)
方法①: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,看两次计算的结果是否相等。
方法②:用和减其中一个加数,看结果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。
减法的验算:(不要忘了写“验算”两字)
方法①:用被减数减差,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。
方法②:把减数和差相加,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。
高:画高用虚线,底边的垂足画垂直符号。
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,有两种长度的高。具有不稳定性,易变形。
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。
梯形: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。
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底。短边叫上底,长边叫做下底;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。梯形有无数条高,只有一种长度的高。
等腰梯形(两腰相等)和直角梯形(有两个角是直角)是特殊的梯形。
例1在学生初步看过情境图,浅层次了解图画内容以后,问他们“你还想知道些什么?”鼓励学生就情境图里的事情,继续提出一些问题。从大的方面说,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一,数学教学应该这样做。从小的方面说,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图画内容的愿望,才会开展统计活动,学习统计知识。
情境图里的内容比较丰富,学生能提出的问题也多。经过交流,大致可以归纳成两种:一种是关于校园活动的问题,即有哪些活动?各有几人参加?哪种活动的人数最多……另一种是关于校园里有哪些人的问题,即有几位教师?几名学生?教师和学生相差几人……为了回答这些问题,学生需要进一步观察情境图,仔细收集其中的信息,统计活动由此而引发。
指导学生合理分类,设想如何在情境图里收集信息。
“分类”是最基本、最常用的统计方法,稍复杂些的统计,都需要分类。所谓“分类”,是把一个整体,按某一种确定的标准,分成若干部分。分类以后,就能对各个部分分别进行细致、深入的研究,从而实现对整体的全面把握。
学生在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时,早已进行过分类活动。他们对分类不是很陌生,而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。所以,教材问学生“要弄清这些问题,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,你打算怎样分类?”以此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,让他们自己分类。
倍的意义: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,我们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。
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:一个数÷另一个数=倍数
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:这个数×倍数=这个数的几倍
多位数乘一位数
整十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:
先把整十数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,算出积后,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,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。
多位数乘一位数(连续进位)的笔算方法:
①相同数位要对齐;②从个位乘起;③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,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,就向前一位进几,与哪一位相乘,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。
条形统计图 特点:能够直观比较数据的大小
绘图要求:用铅笔画,顶端标数据。每个直条间留有空格每格可以代表1或者多个
优化
沏茶问题:
确定做哪些事及做事的先后顺序;哪些事可以同时做;画流程图计算用时。
烙饼问题:烙饼次数=饼的数量×2÷一次最多烙的数量
所需最短时间=烙饼次数×每面烙饼时间
赛马问题:对阵方法:上-中 中-下 下-上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