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小平复出想拆掉毛主席纪念堂?1980年,他接受采访时说出实话

2023-05-27 14:59:02

身体上出现小白斑点是什么原因

小平同志从正式复出开始,在此后的很多年里,他都不断的重复这样的一句话:“我永远都是毛主席的战友和学生,主席的很多工作,我也有参与。”

即便是1992年南方谈话之时,小平同志也在不断的重复自己对于毛主席的敬仰之情。

但是让很多人都不解的是,在小平同志正式复出,社会思潮开始逐渐走上正轨之后,当时国际上却传出了很多邓小平复出想要拆掉“毛主席纪念堂”的声音。

究竟是无中生有,还是真有此事,直到1980年,小平同志面对以提问角度刁钻而出名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之后,才给出了正面回应。

也正是这次回应,揭开了很多不为人知的“动乱往事。”

周总理力荐小平同志复出

对于小平同志的复出,周总理一直以来都是有思想准备的。

最早在1971年的时候,被林彪坠机震撼的毛主席就开始如梦方醒,在当时,可谓是:“国难思良将。”

自此以后,毛主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老了,更多时候,他总是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书桌前.

想起曾经在井冈山上与他共患难,同甘苦的陈毅,想起儒雅的参谋长刘伯承,也想起了那个坚持原则,行事果断,不苟言笑,可是一说话就像是打出一颗子弹般犀利的小平同志。

在最艰苦的战争年代,无论身处什么样的险境,小平同志永远都是一副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抗争,毫不手软的无畏精神。

也正因为如此,在1972年,毛主席在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,追忆往事的时候,他提到了陈毅、刘伯承、还有小平同志等人对于历史的贡献。

同一时间毛主席还表示,这些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,是可以在人民内部就解决的。

思维敏锐的周总理,立刻从毛主席的讲话中,捕捉到了一种信息:“毛主席怀念自己最亲切的战友了。”

于是周总理便让陈毅元帅的家属将毛主席的讲话向外透露出去,为小平同志的复出制造舆论,此时的周总理,已经罹患癌症,他非常的希望小平同志能在自己患病之际出来工作,助他一臂之力。

在周总理的来回奔走之中,终于在1972年的8月15日这天,邓小平复出一事出现了转机,在这天的政治局会议上,毛主席谈到了邓小平,他说:“我们的同志想要出来做一些工作,还是可以的嘛!”

在周总理协助毛主席恢复中日关系正常化以后,就找到了当时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,对他说道:“主席也想让小平同志恢复工作,你看仍然继续任职国务院副总理怎么样?”

几天后,周总理收到了毛主席的批示,只有两个字:“同意。”

3月29日,小平同志带着家人由江西返回北京,周总理安排好了一切,就连最基本的衣食居住,周总理都亲自过问,小平同志知道后十分感动,但他不知道的是,周总理此时已经是身患癌症了。

第二天,毛主席就在自己居住的中南海菊香书屋接见了小平同志,二人见面后双手紧紧握住,在这之后,以前的一切都显得不是那么的重要了,二人整整谈了一个下午,具体谈了什么没人知道。

只是在小平同志离开的时候,毛主席在医护秘书张玉凤的搀扶下送他出门时说道:“放下思想包袱,继续为人民服务。”而小平同志,也是笑着离开了。

复出后做了不少实事

毛主席曾3次在公开场合谈到小平同志,称赞他办事果断,柔中寓刚,绵里藏针。

复出后想要做些实际的事情,还是比较困难的,至少对于当时的小平同志来说是这样。

他面对的第一个难题,就是如何解决南越西贡政权的猖狂问题。

在1973年前后,美国正式从越南撤军,将大量的装备留给了南越之后,也埋下了隐患,当时的南越海军接收了美国的10余艘军舰,海军实力大增的同时,也让南越的野心迅速膨胀。

当时的我国社会思潮还比较动乱,此外就是1969年的珍宝岛冲突后,中苏边境全线紧张对峙,牵制了我国的主要兵力。

南海舰队的护卫舰因为损坏,竟然无一可用。北海,东海舰队则是镇守其他海防,无法前来增援。

面对这样的局面,刚刚复出工作后的的小平同志,向周总理和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叶剑英元帅建议,还是要先动手,不能被动挨打。

毛主席此时已经是身体抱恙,但他还是下达了了他这一生之中最后的一次军事命令:“保卫西沙,保卫中国领土不受侵犯。”

接到指令后,叶剑英与小平同志作为总指挥,开始正式的进入到北京总参,开始进行指挥,不得不提的是,复出以后,小平同志也确实是获得了很大的支持和足够的信任。

1974年1月19日,赶到总参作战部以后,小平同志第一时间就明确了指挥关系。

陆海空参战部队由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,接着,小平同志开始口述命令,作战参谋进行复诵,他改动了几个字和几个标点,并且询问其他人有没有意见,之后就是下发作战命令。

西沙海战是1月19日和20日这两天进行的,我军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,也依旧击沉了南越的一艘护卫舰,并且俘虏了100多人,这场小平同志复出后首次指挥的战役,以我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。

远在北京坐镇指挥的小平同志收到战报后,掐灭了手中的香烟后,若无其事的走了出去,任何事情在他的眼中,似乎都是举重若轻。

除了在军事方面以外,因为当时错误思想的指引,很多的地方经济发展都难以达到目标,周总理当时已经是开始住院接受治疗,这个时候不管是谁来挑这一副重担,整顿国民经济都是第一要务的。

在当时的环境下,有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,说的是:“抓革命保险,抓生产危险。”但是当小平同志开始接手整顿以后,他本人敢字为先的精神无处不在。

在钢铁工业座谈会上,他一针见血的指出:“现在,干部中的一个主要问题,就是怕字当头,不敢摸老虎屁股,我们一定支持你们,要敢于做事情,也允许犯错误。”

在接见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代表会议上他指出:“一定要建立敢字当头的领导班子,那些怕字当头,不好好做工作,小病大养,总是喜欢无病呻吟的领导干部,索性请他们好好休息。”

正是因为小平同志不断的举行座谈会,不断地纠正干部们的错误思想,让那些不负责任的下去,将有干劲的人换上来,才让当时的生产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。这也就是小平同志一直以来讲的:要敢于去摸老虎的屁股嘛!

但是,古往今来,我们都知道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,那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,小平同志同样也不例外。

当小平同志如火如荼的整顿国民经济之时,别有用心者就又开始大谈主义的问题了,当时小平同志复出,是周总理力荐,毛主席点头同意的,当时毛主席还提名他做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第一常务副总理。

可即便是有毛、周两位伟人的支持,做起事情来还是不断的有人掣肘,他们不断地攻击主张博采众长的引进外国技术的小平同志,说他是在搞“洋奴哲学”,甚至王洪文还亲自跑到长沙去,向毛主席讲述他的坏话。

不料却遭到了毛主席的呵斥,并且告诉他们不要制造麻烦。

没多久,周总理飞往长沙,向毛主席汇报相关工作的时候,再次的对小平同志前一阶段的工作予以肯定,同时还建议增补他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和政治局常委,毛主席也并未有任何的反对。

复出后的小平同志,做了很多的工作,这些工作不仅切切实实的驱赶了进犯之敌,整顿了国民经济,更重要的,是他如同一针强心剂一般,将国民错误的思想体系给予了及时的纠正。

永远是主席的战友和学生

回忆起特殊时期,小平同志感慨万千,他说:“非常能理解周总理的处境,我们这些人下去了,可是还好有他。”

周总理因病逝世以后,小平同志忍住巨大的悲痛,不仅亲力亲为的操办起了他的身后事,还带着全家出席葬礼,并且自己亲自念起了悼词。

周总理离开后没多久,别有用心者认为小平同志身旁的大树已经倒下,于是便再次的针对他,没过多久,他的党内外职务就又被拿去,但是即便这样,他也依旧自我安慰和鼓励家人:“邪恶总是压不住正义的。”

他的长子邓朴方后来曾这样回忆道:“爸爸那些天精神压力很大,他不是眷恋那些世俗权力,他知道周总理离开了,主席身体不好,不能任由那些人胡作非为啊!”

没多久,毛主席也去世了,为了阻止一些人的胡作非为,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。在当时,众人一致决定要将毛主席的遗体永久的保留起来,作为宝贵的精神遗产留给后人瞻仰。

但是这样的决定,又很明显是不符合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生前遗愿的,早在建国后没几年,毛主席就首先倡议要进行火化,为了能起到带头作用,毛主席还第一个签了字。

如果按照遗愿,那么就应该像其他同志那样进行火化,但是毛主席毕竟是人民的主席,是他带领人民推翻了旧世界,创造了新世界。

如果不是毛主席的领导,那么我们或许还要在帝国主义的欺诈下,奋斗很长的时间,应该让后人对于毛主席,有着永远的精神寄托。

小平同志也是十分的认同这种说法的,他说道:“毛主席奋斗一生都是为了人民而奋斗,即便是在他老人家去世以后,人民也不会也不该忘记他。”

就这样,在小平同志的拍板下,建造一座毛主席纪念堂的事情就这样被定了下来。

但与此同时,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哪里,却成为了摆在众人面前的一道难题,首先就是首都北京,上海等地,很多建筑,地理专家跑遍了山山水水,但是均不太满意。

甚至有人提出要不要将纪念堂建在湖南的湘潭,但是很快就遭到了众人的否决,理由嘛,也是很简单的,那就是毛主席是全中国人民的主席,所以不能将纪念堂建立在湖南。

最后眼见众人的意见实在是无法统一,还是小平同志讲了一句:“毛主席一生都是从人民中间来,到人民中间去,一生都不与人民分离。无论什么样的山水,都无法承载起毛主席的伟大身躯,还是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人民中间。”

于是到最后,众人一致决定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,1976年11月24日,正式开工建造,经过长达一年的时间,纪念堂开始正式的对外面开放。

但是不久之后,随着小平同志全面恢复工作以后,国内外不断的传出这样的谣言:“说他想要拆掉毛主席纪念堂。”

对于这样的声音,邓公从来不曾解释,只是在面对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时候,他才说了这样的一段话:“已经有了的,再把它改掉就十分的不妥,改掉人们会议论纷纷,现在全世界都在猜测我要毁掉纪念堂,但事实是我本人根本没有这个想法。”

邓公之所以要在采访中直面回答这个问题,最主要的,还是在当时的苏联,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场景,那就是“人走政息”,也就是领导人离开了,他的政策方针也就会遭遇到推翻。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否定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
但是邓公却丝毫没有这个想法,相反他还一直不断的强调:“我永远都是毛主席的战友和学生。”

西方造谣抹黑我们,才会故意释放出这样的谣言,直到今天,我们也都永远热爱毛主席,尊敬邓公。

阅读文章后辛苦您点下“关注”,方便讨论和分享,为了回馈您的支持,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Copyright© 2015-2020 瑶海生活网版权所有